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学校简介

香港教育学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简称为教院(HKIEd),是目前香港现有8所大学中唯一的师范大学,奠基于五所前师范教育院校的六十五年承传,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唯一专注师资培训及专业发展的院校。学校历史可追溯至1939年成立的罗富国师范学院(1967年正名为罗富国教育学院)。1994年4月香港政府合并罗富国教育学院、葛量洪教育学院、柏立基教育学院、香港工商师范学院和语文教育学院,成立香港教育学院,更授予其提升师资教育和专业培训课程的专职。


院校简介


香港教育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853年于圣保罗书院开办的首个正规在职教师培训课程。香港教育学院于一九九四年成立,奠基于五所前师范教育院校的六十五年承传,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唯一专注师资培训及专业发展的院校。


随着政府及社会大众对师资教育的关注及需求不断增加,罗富国师范学院(1939年)、葛量洪师范学院(1951年)、柏立基师范学院(1960年)、香港工商师范学院(1974年)和语文教育学院(1982年)等相继成立,提供正规的师资教育。


1994年4月25日,当局依照教育统筹委员会第五号报告书的建议,将四所师训机构和语文教育学院合并成为香港教育学院,旨在提升师资教育和有关的专业培训课程。 1994年至1997年,香港教育学院在位于香港岛铜锣湾新宁大厦的总办事处及10间分校运作,主要提供教育文凭课程及在职教师培训课程。1997年,香港教育学院整体由铜锣湾迁进位于大埔的新校园校内的尖端设施包括蒙民伟图书馆、树华电子智源中心、沈艾达语文研习中心、裘槎科学实验室、香港教育学院张海源室内运动场、彭袭明中国文化及艺术研究室。1998年,教院开设首项学士学位课程。2001年,白石角运动中心启用。


2004年,教院取得自行评审其学位及以上程度师资训练课程资格。


2007年,教院向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提交正名大学之申请及 相关发展蓝图。


2009年6月,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于2009-2012三年期,向教院增拨120个学士学位学额和30个研究课程学额,和每年额外拨款港币2200万元。


2010年1月,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接纳教院开办研究生课程的计划,并同意其扩展学术领域,就人文(以语文为主)、社会科学和创意艺术及文化三个学科范畴,增办本科课程。


教院于2010年9月开办两项非教育类课程,包括语文研究荣誉文学士和全球及环境研究荣誉社会科学学士课程。两项课程均获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外部评审小组的支持。创意艺术与文化荣誉文学士课程则将于2011/2012学年开办。


此外,教院于2010年首办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并设立研究生院和建立全面的研究培训架构,以配合相关发展。


作为全港最大的师训机构,学校一直以“教育为本、超越教育”为指引,致力师资培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及专门化的学科,并将学科知识、教学法及教学技巧结合起来。学校的学术规画致力确保课程能回应教师的未来需要。在夥伴协作及学校网络工作方面,学校致力向最需要的领域推进,例如语文教育、创意艺术、音乐、体育教育、幼儿教育、通识教育、特殊教育和小班教学等。


学校著重研究工作,尤其是教育政策和实践的应用研究,而本地学校亦参与其中。学校的趼究范围很广,包括学习与评估、教育领导、语文及语言学、教育心理学、课堂研究、比较教育、资优教育、融合及多元教育、幼儿教育、公民教育、课程发展及教师教育、教育政策和教育资讯科技。学校与本地及海外的专上学府共同协作,并与本地学校建立了庞大的协作网络。


教师在整个教育系统内担当举足轻重的角色。香港教育学院任重道远,致力培育兼具大学学位及专业训练的新一代教师,配合香港迈向知识型社会。这一支富有创造力、活力和魄力的生力军,将投身全港二千多所中、小、幼学校,为教育改革注入源源新动力,为香港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院校的院系设置


香港教育学院设有3个学院共13个学系,提供不同范畴的本科课程。同时也为在职教师提供部分时间制进修课程。 而研究生院则负责研究式及修课式的博士及硕士课程,如哲学博士及教育博士等。


文理学院(英文: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简称FAS):提供多元的学科,如人文艺术、科学及社会科学等。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CCA)、健康与体育学系(HPE)社会科学系(SSC)、数学与资讯科技学系(MIT)、科学与环境学系(SES)


语文学院(英文:Faculty of Languages,简称FLAN):教院的语文政策致力培育具备两文三语能力的新一代教师,尤其着重英语教师的语文能力。中文学系(CHI)、英文学系(ENG)、语文教育中心(CLE)


教育研究学院(英文:Faculty of Education Studies,简称FES):就著社会持续进修、创新的课堂学习环境(包括小班教学)、新的教学法和网上学习的多个范畴,促进优质的教学研究。课程与教学学系(C&I)、幼儿教育学系(ECE)、教育政策与领导学系(EPL)、国际教育与终身学习学系(IELL)、心理研究学系(PS)、特殊教育与辅导学系(SEC )。


交流协作


学校深信,要成为本地及海外公认的优质教育及师资培训中心,紧密的国际及本地合作、接触交流与学校伙伴协作关系至为重要。


接触交流在国际合作方面,学校与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在国际会议上切磋交流,推行合作计划,这些活动让学校与厘定师资教育水准的国际准则接轨。另一方面,学校藉著与外间的接触,展示该校在教学界的领导地位,与区内以至更远的教育群体分享经验。透过国际及本地的联系和学术交流计划,学校的教学人员更与世界级的学者及中心进行多项协作研究及发展项目。


在本地教育方面,学校与幼稚园及学校多元互动的关系,有助培育取得宝贵教学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课堂实习能为我们的准老师提供宝贵机会,实践所习知识和磨练所学的技巧。此外,研究人员也能透过观察课堂的机会,因应香港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发展教育策略。


透过积极推行合作计划及加强学校协作,学校将继续结合学术、专业和服务社群,致力追求卓越。


研究发展


信念


作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师训机构,香港教育学院致力於教育的创新及卓越发展。为了达成目标,学校发展应用研究,开拓富启发性及创新性的知识,在学术、专业、社会及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界以至更广大的社群影响深远。


学校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不但强调严谨的学术要求和理念的原创性,并重视与社会及专业的密切相关。我们相信,研究上的卓越是通过知识的转移及应用,以结合学术、专业和服务为一体。目前,香港、中国大陆及亚太地区的教育均正急速发展,我们抱有这种信念,实在配合时代需要。


方向


推动应用研究(尤其是有关应用、教学及整合的学术):以开拓知识,在专业改进、实践创新及政策制订等方面,为学校教育、教师培训及终身学习等范畴,发展相关的本土及国际应用研究;


促进多学科研究:以贯彻“超越教育”的理念,拓展学科领域,加强研究实力,并提供更综合而精密的发展途径;


结合研究、教学及专业服务:使学术及专业工作能有效整合,互相裨益;


利用本地和国际网络:联系学校、非政府机构、专业组织、研究机构 及政策制订者,加强在研究与发展上的协作;


建立研究实力:在学术人员、学系及研究中心等不同层面,发展具实力的研究队伍,从事前沿研究。


愿景使命


愿景


学校矢志成为亚太地区的先导高等学府,以长於培育文行兼修、敬业爱生的教育工作者著称,并以提升教育素质的学术成就名闻遐迩。


使命


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使他们成为胜任在各类型学校和其他环境工作的教育专业人士;并支援他们的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我校采取全人教育的模式,不但让学生具备必需的技巧和能力,而且以教育为己任,关爱他们的学生,造福社会。我校同时缔造适切的学术和社群环境,支援教学和研究的发展。


我们藉研究,为教育带来新知和创意;并与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协作,推展和改进教育政策的制订与实践,从而服务社群。


定位


提供一系列证书、学位和学位教师文凭课程,为有志从事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以至职业训练的人士提供适当的培育;


为上述界别的在职教师提供一系列专业教育和深造课程;


通过所有的课程,培育知识广博、关怀学生和尽责的教师,为香港的学校服务;


致力令所有修课课程的教学达至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水平;


开办有关中学教育的学位课程,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与本地其他高等院校进行策略性合作;


为支援香港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及职业训练,提供适切的专业意见、专业发展及研究;


与社会(尤其是学校及教学专业)保持紧密联系;


在院校专长的范畴内,积极与香港、邻近地区或其他地方的高等院校深入合作,从而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水平;


以最具成效和效率的方式管理政府和私人给予院校的资源,并在有效益的情况下采用合作的形式。


历任校长


梁志强(1994.1—1997.9)


许美德(Professor Ruth Emilie Scott Hayhoe)(1997.9—2002.4)


莫礼时(Professor Paul Morris)(2002.4—2007.7)


李荣安(2007.7—2007.12)(署理)


张炳良(2008.1— )


知名校友


司徒华,前香港立法会议员、支联会主席。


刘江华,香港立法会议员、民建联副主席。


邓竟成,前香港警务处处长


陈冯富珍,现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


杨思琦,香港小姐冠军。


何君龙,著名田径运动员,前香港奥运代表队成员(4x100米接力赛及100米)


何嘉丽,著名剑击运动员,亚运铜牌得主。


陈家麒,著名足球运动员,前香港足球代表队成员。


苏凌峰,前佳艺电视及无线新闻主播,现职多元文化电视台。


李昊嘉,香港歌手。


邓小巧,香港歌手。


陈乐基,香港乐队主唱。


入学申请

学位授予

项目特色

课程介绍

师资力量

学习方式

报名咨询

隐私条款

×

富文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富文”或“我们”)一贯重视对于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我们将按法律法规要求,采取相应安全保护措施,尽力保护您的个人信息安全可控。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时,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本《隐私政策》(以下简称“本政策”)收集、储存、使用及对外提供您的个人信息。

本政策适用于富文产品及服务,包括富文官方网站(域名为szfwpx.org.cn)和富文官方APP。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政策不适用于其他第三方通过前述网页或客户端向您提供的服务。例如您通过富文开放平台下载使用的第三方应用或者第三方依托富文产品向您提供服务时,您向第三方提供的信息不适用本政策,请另行查阅相应的政策规定。

在您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前,请务必仔细阅读并理解本政策,尤其是其中加粗的条款。我们会在富文官方平台上登载本政策。当您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时,即视为您已经阅读、理解并同意本政策及其不时更新的版本,同意我们按照本政策的约定收集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 

1.我们收集您个人信息的内容、目的

1.1收集内容

我们向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可能会收集、储存和使用您的下列“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姓名、年龄、性别、学历、职业、任职单位、身份证号码、使用语言、邮编、个人图像、邮寄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社交账号及昵称、其他联系方式、在校表现等。

1.2收集、储存和使用目的

我们承诺在下述目的范围内收集、储存和使用您的个人信息:•管理产品和服务,向您提供我们的产品及服务,并就您购买及使用我们产品与服务的情况进行及时沟通;•支持我们产品的运作和服务的履行,回应您的咨询及请求;•向您提供在校、非在校服务及支持,接受您的反馈并解决反馈的问题;•及时向您通知我们的最新课程、服务、衍生产品及市场推广活动等;•用于数据分析和研究等内部处理,以改进我们的产品、服务质量;•便于与您之间的沟通,及时解决您的问题;•经您同意的其他用途。

2.我们如何收集您的个人信息

2.1您向我们提供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您报考注册时提供的信息,您下载或使用我们或我们指定的公司开发的应用时提供的信息、您访问我们的官网、参与我们组织的活动,或者使用我们提供的其他网上服务时提供的信息、您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时提供的信息、您在校期间的相关个人信息等。

2.2我们在提供产品或服务时,主动收集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您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包括成绩、提交的作业等)。

2.3Cookie

我们会通过Cookies和其他追踪技术了解您使用我们网站的情况。通过Cookies收集的信息属于不能单独使用的个人信息,您理解并同意我们将会把通过Cookies收集的信息与您的其他信息结合使用。大部分网页浏览器会自动打开Cookies,您可以随时调整您的浏览器设置,选择关闭Cookies。然而,Cookies能让您享受我们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服务,如果您关闭了Cookies,可能无法完全体验我们网站上提供的所有服务,所以我们建议您将其设置为打开状态。

2.4请注意,您向我们提供的或我们收集的您的个人信息中可能包含您的敏感个人信息,如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请您谨慎并留意敏感个人信息,您同意我们可以按本政策所述的目的和方式来处理您的敏感个人信息。 

3.我们如何共享、转让、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我们尊重您的个人隐私并遵守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我们承诺严格保密所收集的您的个人信息,并且不会将您的个人信息非法出售给他人。

3.1共享

3.1.1为促进合作,推出优质及更新的产品及服务,我们可能会向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您必要的个人信息。我们的授权伙伴无权将共享的个人信息用于任何其他用途。目前,我们的授权合作伙伴包括以下几大类型:我们聘请的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如供应商、服务外包商等)为我们的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分析数据、提供市场营销帮助、客户满意度调查、接受客户咨询以及处理客户请求等。

3.1.2根据法律法规规定,或按政府主管部门的强制性要求,对外共享您的个人信息,无需事先征得您的授权同意。

3.1.3只有在获得您的明确同意后,我们才会向前述3.1.1、3.1.2提及的主体之外的其他方共享或提供的个人信息。

3.2转让

我们不会将您的个人信息转让给任何公司、组织和个人,但以下情况除外:

3.2.1获得您的明确同意后;3.2.2在涉及合并、收购或破产清算时,如涉及到个人信息转让,我们会在要求新的持有您个人信息的公司、组织继续受本政策的约束,否则我们将要求该公司、组织重新向您征求授权同意。

3.3公开披露

我们仅会在以下情况下,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3.3.1获得您的明确同意后;

3.3.2基于法律的披露:在法律、法律程序、诉讼或政府主管部门强制性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会公开披露您的个人信息。

3.4我们会在共享、转让、公开披露前,确认第三方的管理体制及传输风险。

4.我们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4.1我们使用符合业界标准的、合理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保护您提供的个人信息,防止数据被未经授权访问、公开披露、使用、修改、损坏或丢失。4.2我们会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确保不会收集无关的个人信息。4.3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我们只会在达成本政策所述目的所需的最短期限内保存您的个人信息。4.4我们将定期更新本政策,并公开安全风险等报告的有关内容。您可通过以我们的官方网站进行查看。4.5在不幸发生个人信息安全事件后,我们将及时向您告知,难以逐一告知个人信息主体时,我们会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布公告。同时,我们还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主动上报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情况。

5.您对个人信息享有的权利

您可以选择不提供您的个人信息,但我们将可能因此无法为您提供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也可能无法回应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或服务时所遇到的问题。对于您可能因此遭受的损失,我们将不承担责任。如果您选择同意提供给我们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您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行使以下权利:

5.1访问您的个人信息:

您有权访问或编辑您账户中的个人信息资料、更改您的密码、添加安全信息或关闭您的账户等。

5.2更新您的个人信息:

当您发现我们收集、储存、使用的您的个人信息有错漏时,您有权要求我们做出更正。

5.3删除您的个人信息

您可以向我们提出删除个人信息的请求。若我们决定响应您的删除请求,我们还将同时通知从我们获得您的个人信息的第三方,要求其及时删除,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其已获得您的独立授权。当您从我们的产品或服务中删除个人信息后,我们可能不会立即从备份系统中删除相应的信息,但会在备份更新时删除这些信息。若部分信息因需留存备查等不能完全删除时,我们将对此部分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使之不能再特定指向到个人。

5.4更改您授权同意的范围

您可以改变您授权我们收集、储存、使用个人信息的范围或撤回您的授权。当您撤回授权同意后,我们将不再处理相应的个人信息。但您撤回授权同意的决定,不会影响此前基于您的授权而开展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6.本政策如何更新

我们可以修改本政策,并会在富文中国官方平台上发布对本政策做出的任何变更。如有对您的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使用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变更(例如,对应个人信息的联络方式及投诉渠道发生变化时),我们将以明示的方式通知您,说明具体变更内容等。

7.如何联系我们

如果您对本政策有任何疑问、意见或建议,您可以通过联系电话:+86-0755-86615181,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