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简称 “港大”(HKU),是中国香港的一所国际化公立研究型大学,有亚洲“常春藤”之称。校训为 “明德格物” ,对应拉丁文为Sapientia Et Virtus

香港大学奠基于1910年3月16日,次年3月30日正式注册成立,其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机构。建校初期,香港大学规模极小,自1912年3月11日正式开学,到1916年12月举行首次毕业典礼,仅有23名毕业生。1948年4月9日后,学校秩序重建与结构转型并举,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始终采用英语教学,其学术研究多可与欧美无缝对接、良性互动,也得益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见长的香港大学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面独特的旗帜,享誉亚洲乃至世界。

香港大学为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松联盟、Universitas 21、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粤港澳高校联盟、京港大学联盟、沪港大学联盟成员,AACSB及EQUIS双重认证成员,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SARS病原体的科研单位。截至2018年,港大共有十所学院以及研究学院,教职员7795人,学生29099人,在经济、金融、会计、生物医学、牙医、教育学、人文学科、法学、语言学、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

2020年6月10日,2021年QS世界大学排行榜发布,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22名。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1911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

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同样需要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为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清政府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遂默许并予以支持。恰又逢当时太古集团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管理层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一同捐款资助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于1910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奠基仪式。

1911年香港大学成立,1912年举行正式的创校典礼。因卢吉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如共产主义理念),香港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当中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1916年12月,香港大学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23个毕业生及5个荣誉毕业生。

1925—1926年省港大罢工后,香港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1927年,香港大学中文系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1941年因香港沦陷,香港大学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年复办;抗战时期,香港大学医学院迁于成都正府街办学;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

1956年,为了应对迅速变化的社会需求,香港大学建立继续教育部,为成人教育提供支持。1961年,香港大学举行50周年校庆,此时学生总数超过2000名,是1941年的四倍。1967年,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1969年,香港大学法学部成立。1982年,以Prince Philip Dental Hospital为基础,香港大学牙医学院成立,是香港地区唯一的牙科专业高等教育机构。

1984年,香港大学教育系与建筑系分别组建学院,同年法学部升格为独立的法学院。1989年后,香港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大幅增加大了学位和课程种类,港大学生人数因而迅速增加。1992年,香港大学继续教育部演变为专业进修学院。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大学虽数次被校政风波困扰,但大学逐渐由专注于教学过渡为教学和研究并重,并拓展和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交流,犹以医学研究(如SARS病毒研究)最盛。2001年,香港大学第十个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成立。 2005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更名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

2010年,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奠基。2011年,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活动展开。2012年,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启用;新学制开始。 2017年12月15日,香港大学校务委员会任命张翔教授为香港大学第16任校长。

2020年4月2日,与南京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高校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大学气候联盟。5月19日,香港大学–渣打慈善基金金融科技学院成立。

2020年6月3日,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了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香港大学排名第3位。

2020年7月10日,成为“粤港澳高校智慧校园联盟”发起单位。

校园环境


香港大学校园本部坐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牙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部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香港大学校园内设有4个文娱中心给同学使用,分别为:徐朗星文娱中心、庄月明文娱中心、薄扶林文娱中心及方树泉文娱中心。各文娱中心外分别设有剧场、食肆、排舞室、礼堂等设施供同学使用。其中某部分亦开放给公众使用,如位于庄月明文娱中心的两间食肆。另外于薄扶林道设有两个体育馆,分别为何世光夫人体育馆及赖蒙廉夫人体育馆,馆内有排球场、篮球场、手球场、壁球场、健身室及一个25米游泳池等设施。此外于沙湾径设有何鸿燊运动场,场内设有一个天然草及两个人做草场,可用作11人足球、曲棍球、垒球等活动. 此外亦设有6个胶地网球场及一个50米的标准游泳池。
  • 本部大楼
香港大学建于1910年2月26日,这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就是本部大楼。大楼用文艺复兴期建筑模式的花岗石柱廊所支撑,顶部则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本部大楼不仅是文学院的大本营,同时也是港大学生拍摄毕业照的首选地,其中陆祐堂是电影《色戒》学生们演戏的剧场取景地。

  • 大学堂
位于薄扶林道山顶,揉合了都铎及歌德式建筑特色,引人注目。大学堂于1861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兴建,作为公司总部及寓所,因此取名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个法国传道团买下了这幢建筑物,并大举修葺及增建,后于1953年迁出。香港大学在1954年收购了这幢建筑物,并自1956年辟作男生宿舍,改称大学堂。

大学堂之外有设计优雅的梯级,而于内部则有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及螺旋式楼梯,都是该建筑物的特色。多套香港电影曾于该建筑物取景,包括《流氓侠医》《玻璃之城》等。

  • 邓志昂楼
邓志昂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邻近薄扶林道,由邓肇坚爵士父亲邓志昂于1929年捐助建成,作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之用。

邓志昂楼为1座楼高3层之平顶建筑,外墙铺以洗水批荡,装饰花纹简朴。2楼外墙有5个小阳台。大楼于1931年9月28日由当时之香港总督贝璐爵士揭幕,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 孔庆荧楼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本部大楼出口对面。大楼于1919年落成启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原为港大学生会大楼,现为文学院音乐系使用。

  • 嘉道理楼
香港大学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曾荣膺过亚洲最佳建筑物,原因是其拥有的高科技设计,足以与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分庭抗礼。

这座十层高的大楼由八支十米高的倒金字塔形支柱支撑,而在对称的钢质弧形屋顶之下,是大楼的核心部分——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能配合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不但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也减少了在建筑物改动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re-admission)是基于舍堂内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请非舍堂的学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中国内地学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经济补助。

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

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瑰堂,惟因故停办。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杰出校友


校友姓名 简介
* 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朱光潜 中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张爱玲 中国现代女作家
何鸿燊 港澳企业家、澳门赌王
卫奕信 第二十七任香港总督、爱丁堡皇家学会会长、剑桥大学彼得学院院长
林郑月娥 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
简悦威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拉斯克医学奖得主
萧荫堂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刘仙洲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
石志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原副部长
黎子良 中央研究院院士、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考普斯会长奖首位华人得主
米耀荣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沈向洋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微软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
陆锦标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得主
谭秉亮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健康与医学科学院院士
钟香崇 中国科学院院士
支志明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清泉 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耀宗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前校长
任咏华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智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都会大学前校长
李焯芬 中国工程院院士
辛世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唐叔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嘉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允怡 中国科学院院士
范上达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国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祖尧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梁其姿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惠仪 中央研究院院士、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
傅秉常 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中华民国司法院副院长
简悦强 香港政治家、银行家,东亚银行主席
钟士元 香港政治家,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首任召集人
梁爱诗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位律政司司长
林瑞麟 香港政务司前司长
张建宗 香港政务司司长
袁国强 香港律政司前司长
梁锦松 香港财政司前司长
范徐丽泰 香港立法会首任主席
曾钰成 民主建港协进联盟首任主席,香港立法会前主席
陈兆恺 香港高等法院前首席法官、香港终审法院常任法官
余叔韶 香港首位华人检察官
黄丽松 香港大学首位华人校长
潘宗光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姚伟彬 澳门大学前校长
陈坤耀 香港岭南大学前校长
谭尚渭 香港都会大学前校长
张炳良 香港教育大学前校长、香港运输及房屋局前局长
卫炳江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林群声 香港都会大学校长
刘殿爵 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
郭斌和 语言文学家
方心让 香港骨科医生,香港复康会创办人,国际复康总会前会长
杨紫芝 香港大学医学院前院长、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前主席
李心平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院长
杨永强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院长、香港卫生福利及食物局前局长
周锡年 香港富商
陈祖泽 香港赛马会主席
袁长清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谢仕荣 友邦保险公司前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梁乃鹏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前行政主席
甘庆林 长江和记实业副董事长、总经理
苏泽光 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
林顺潮 香港希玛眼科集团董事长
黄沾 香港作家、词曲家
许鞍华 香港女导演
林夕 华语乐坛词作家
许冠杰 香港歌手、音乐人、演员
谢安琪 香港女歌手、演员
许廷铿 香港男歌手


  • 本文标题:香港大学
  •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yan.net/dynamic/2020/1012/158.html
  •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fuwen@szfpwx.org.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留学意向,却不知道去到那个国家,选择哪所学校?那就赶紧填写信息联系我们吧,我们专注留学项目为您的留学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