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2022年考研笔试,还剩最后天。这条满载着数百万考生梦想的道路,却也遍是荆棘,并变得越发地拥挤。当有数以万计的人为考上985、211而废寝忘食,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另辟蹊径,将目光转向别处——报考非“双一流”高校。

从目前已经公布2022年考研报名情况的院校来看,全国共有4.3余万人(不含推免)确认报考四川大学的2022年硕士研究生,同比增长7.3%左右,报名人数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而厦门大学的2022年硕士研究生统考报名人数29067,同比增长18%。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宁波大学等高校的报考人数,也都超过了1.5万人。

考研,既是一个人的拉锯战,也是一群人的马拉松。为了多一分胜算,许多考生开始将鸡蛋放在了其他篮子里。因此,竞争激烈的985、211高校之外,多所非“双一流”院校的报考热度也在持续攀升,增幅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甚至出现了翻倍的情况。

今年,集美大学的报考人数从3000余人,涨至超6000人,增幅达到了惊人的94.48%,几乎翻了一倍。江西农业大学、陕西理工大学、湖南工商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长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报考人数,增幅都达到了50%以上。

统考名额不多的前提下,考研这条道路,变得越发地难走。逆流而上,继续报考名校,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也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几经比较之下,调低预期、向下兼容,报考非“双一流”高校,似乎是一个性价比更高、更为稳妥的选择。

而报考非“双一流”高校,也并不意味着“退缩”。事实上,报考非“双一流”高校热门专业的难度,并不亚于考上名校。今年,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专硕学位共有265人,招生计划数15人,报考计划比为17.6。而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的专硕学位,招生计划数29人,但报考人数高达1199人,报考计划比高达41.34:1。单以报考计划比来看,深大新传的竞争激烈程度,丝毫不逊色于人大这所传媒业的“黄埔军校”。

此外,选择非“双一流”院校的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顾虑。从“双非”院校毕业的硕士,有时也会面临某些尴尬的时刻:拥有着较高的学历,却因学校不够知名而被认为“含金量”不足,求职时也常常面对或公开或隐蔽的“歧视”。不过,学子们在深思熟虑以后,依然坚持报考非“双一流”院校,更为关键的因素,或许在于专业和地域之分。

  • 本文标题:最高增幅123.2%!这些高校,成考研“重灾区”
  • 本文链接:https://www.51kaoyan.net/dynamic/2021/1223/3096.html
  •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fuwen@szfpwx.org.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留学意向,却不知道去到那个国家,选择哪所学校?那就赶紧填写信息联系我们吧,我们专注留学项目为您的留学路保驾护航!